中文版 第四章 民族发展、权利与义务、环境
43. “全人类的一体性是一个事实,对我们而言,这既是一项惠益,也是一项责任。”[105] 今天许多人倾向一个强横心态:认为除对自己外,他们不欠任何人什么。他们以为自己只有权利,对自己及别人的全面发展,往往难以养成一个责任感。为此,我们必须引起人们重新反省:权利包含义务,否则便会变成任意妄求。[106] 今日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:人们一方面强求某些无根据及奢侈的权利,并企图获得国家的认可和推行;但另一方面,在很多人身上的基本权利,却遭到否认和侵犯。[107] 我们常见一个牵连关系:富裕的社会要求过分无度的权利,甚或纵容他们的丑行和陋习,同时在世界某些落后地区,甚或大都会的贫民区,人们却缺乏粮食和水,以及基本的教育和医疗。这牵连关系在于个人的权利摆脱了义务的框架,其实义务才使权利有完整意义;摆脱了这框架,对权利的要求会永无休止和毫无准则地暴增。对权利的疯狂追求,令人忘却了义务。义务规范着权利,使之合乎人性和道德的真理,权利受此规范才不会变成妄求。因此,义务巩固权利,使之受到捍卫及促进,这原是一项为公益而应负起的责任。但如果人们的权利,纯取决于人民的公决,这些权利会随时改变,大众对尊重和推行这些权利的意识也因而松懈。这样一来,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也易于忽略这些权利的客观性和“不容侵犯”。这种情况若然发生,便会危害到民族的真正发展。[108] 类似的行为也损害到国际组织的威信,尤其从那些极有待发展的国家的角度看来如是。这些国家,极需国际社会负起责任去援助它们,使它们能“主宰自己的命运”,[109] 即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。共负责任远比只求一己的权利更能动员大家。



44. 在讨论人类发展中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时,我们也该兼顾有关人口增长的问题。这涉及真正发展中极重要的一点,因为它是关乎生命与家庭不可放弃的价值。[110] 把人口增长视为落后的主因是不对的,即使从经济的角度看也是一样:一方面我们只要看看在经济发展的国家内婴儿夭折率大幅下降,而人的平均寿命大幅延长。另一方面,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出生率低得令人忧虑的社会中,危机业已浮现。我们当然应该推行负责的生育,毕竟这对人的整体发展有其实在贡献。教会关心人类的真正发展,敦促世人要在一切行动上尊重真正的人性价值,包括性行为方面:不应把性纯当作一种享受和玩乐的事,同样也不应以为性教育只在于传授技巧,只为保障当事人免受疾病感染,或避免生育的“危险”。因为这样做只会削弱和忽略“性”的深层意义,这意义是个人和团体应以负责的态度去确认和接受的。责任感禁止人视“性”为一个单纯享乐之源,或把“性”规限于一个强制生育计划的政策内。这两种做法表露出唯物的思想和政策,如此人最终只会遭到各种暴力。在这问题上,我们应该制衡国家及其限制生育的政策,坚持家庭在这方面的首要抉择权,[111] 并给父母一个合宜的教育。



以道德的负责态度去接纳新生命,能令社会及经济变得更加充裕。许多大国之所以能摆脱贫穷,也有赖其人口众多及人民的才能。相反,一些昔日兴盛的国家,由于出生率的下降,正踏进一个前景不明朗的阶段,有些更开始衰落,这正是富裕社会所面对的棘手问题。出生率降低,有时甚至低于所谓的“更替水平”,冲击社会福利制度,费用增加,储备减少,投资所需的资金也相应紧缩,有资格的技工锐减,国家所需的智囊亦随之萎缩。其次,由于家庭细小,有时甚至是极小,社会关系容易变得薄弱,无法保证培育出团结互助的精神。这些就是社会对前景缺乏信心的征状,也显示伦理意识的低沉。因此,为了社会、以至经济的需要,必须向新的一代展示家庭和婚姻如何美好,以及它如何能满足人心深处和人性尊严的要求。在这方面,国家应推出一些政策,促进家庭的重要性及完整。家庭建基于男女两性婚姻而作为社会生活的细胞,[112] 国家同时也应该关注家庭的经济和税制问题,尊重家庭成员彼此的关系。



45. 满足人最深处的伦理要求,在经济层面上也有其重要和有裨益的影响。其实经济需有道德意识才能畅顺运作;但并不是任何道德观,而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道德观。今日在经济、金融和企业上,经常论及道德问题。商业道德的研究中心和培训课程应运而生;在已发展的地区,职业道德的评估制度逐渐普及,这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的思想衍生而来的结果。银行也推出所谓“良心”户口和投资基金。“良心金融”开始出现,尤其是透过小额信贷,或更普遍的微型金融。这些进程备受称许,且值得广泛的支持,其积极功效也感染到较落后的地区。可是,我们仍须拟出一个有效的鉴定准则,因为也有滥用“良心”一词的情况;笼统地用它,可以泛指很不同的内容,以致在这名义的掩饰下,有人作出有违公义和人类真正福祉的决定和抉择。



事实上,这基本系于人所依据的伦理观,在这议题上,教会的社会训导能作出独特的贡献,这训导是基于人是“按照天主的肖像”而受造的(创1:27),由此引伸而来的,就是那不容侵犯的人格尊严,以及自然伦理律的超越价值。一个脱离了这两个基础的经济道德,必然会失去本身的意义,并会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;更准确地说,它极可能屈服于现行的经济金融制度下,而非矫正这些制度的运作不善。这种经济道德甚至可能把投资于不道德计划的行动也合理化。我们也不应以歧视性的意识形态,去看“良心”一词,好像凡没有正式冠以此名的行为,便是不符合道德似的。不过我们还该设法 —— 这点也极其重要 —— 不只令部分财经或金融界本着“良心”做事,而是要令整个财经和金融界,都要本着良心做事,且不只因所冠以外来的标签,而是由于满全了其本质上的固有要求。在这议题上,教会的社会训导十分明确,一再肯定各形式的经济活动,都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。[113]



46. 考虑到企业与道德的关系,以及生产系统正经历的演变等议题时,似乎至今一直所通用的营利公司与非营利机构间的分别,已不能反映出整个事实,也不能对未来提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方向。近数十年来,在这两种业务之间,出现了一个广阔的中介空间。这包括一些承诺为落后国家提供社会援助的传统业务,一些由个别企业所成立的慈善机构,或一些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公司集团,以及形形色色的所谓“社会企业”和“教会团体经济”。这只是一种“第三界别”,而是一个全新、广泛而复杂的事实,涉及私人及公众范畴,而且不排除营利,但视之为实现人道及社会目的之工具。不论这些公司分红利与否,不论它们采取哪种法定结构形式,重要的是它们乐意把利润视为工具,其目的是达致一个更人道的市场和社会。但愿这些新形式的企业,在各国能找到一个合宜的法律结构及税制。它们虽然无损传统企业的重要性及其经济社会效益,却能使这体系的各经济主体,逐步迈向一个更明确和更全面的负责态度。不但如此。企业的多形式化已能造就一个更文明且更具竞争性的市场。



47. 那些被排挤于全球经济领域之外的国家,也应设法巩固各种形式的企业,尤其那些能视利润为达致一个更人道的市场和社会之工具者。在这些国家中,极应周详策划和执行那些基于上下互补原则的计划,以祈巩固权利,同时也准备负起相关的责任。在发展进行中,必须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,即以人作为发展的首要负责者。首先要关注的,是要改善该地居民的实际生活环境,好让他们能负起那些目前因贫困而无法负起的责任。“关怀”绝非一个抽象的态度。发展方案若要符合个别实况,就该具有灵活性;受惠者应直接参与计划,并主导推行方案。又应采用循序渐进和辅翼同行的原则 —— 包括监察计划成效 —— 因为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办法,却要视乎具体的运作。“民族对于自身的发展,是负有天赋之责的。但民族若彼此孤立,那就不能完成其责了。”[114] 今日全球逐步整合的进程不断强化,教宗保禄六世这番话更言之有理。融入的过程并非自动而然的。解决办法应小心按人们的生活和个别人等而厘定,慎重评估个别的实况。在大型方案之外,还应有较小规模的方案,尤应动员社会上下各阶层,包括团体和个人。



国际合作需要人们本着团结互助精神透过临在、监察、培训和彼此尊重,来参与这个经济和人性发展的进程。在这观点上,国际组织应自我检讨,看其行政和管理架构是否实在行之有效,因为这些架构往往费用昂贵。有时那些接受援助的人,竟要为提供援助者服役,穷人竟要维持一些开支庞大的组织,而这些组织大量消耗了原该用在发展上的资源。从这角度看,我们希望所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,应致力于透明化,向捐赠者和公众舆论交代清楚:善款中有多少是用于合作计划上,又这些计划的实在内容是什么,最后还有机构本身的详尽开支。



48. 今日发展的议题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来的责任,息息相关。大自然是天主赐予大家的,我们享用它时,要对穷人、未来的世代和全人类负责。若我们把自然界 —— 当中首先包括了人 —— 视作纯偶然或全由进化而决定的结果,那么我们良心上的责任感便会减弱。信徒在大自然中明认天主创造行动的美妙成果,人可以负责地享用,以满足他们在物质上及非物质上的合理需要,同时尊重受造界本有的平衡。失去了这看法,人们便会视大自然是一个不得触犯的禁忌,又或相反地会加以滥用。这两种态度,与基督徒视大自然为天主创造的成果,大相径庭。



大自然表达天主爱与真理的计划。它先我们而有,是天主赐予我们的生活环境。它向我们讲论造物主(参看罗1:20)及祂对人类的爱。万物被预定在时间终结时要“总归”于基督(参看弗1:9-10;哥1:19-20)。所以,自然界也是一个“呼召”。[115] 大自然是为我们享用的,但不应当作“一堆无意义的废物”,[116] 而是造物主的一份礼物,祂为万物制定了一个内在的秩序,让人从中领略到应有的行动准则,好能“耕种和看守”大地(创2:15)。但我们也应强调,视大自然较人更为重要,亦有违真正的发展。这种立场能引致新外教主义或新泛神论:纯由自然主义所理解的大自然,人是无法从中获得救恩的。另外,我们也应摒弃相反的立场,即那企图要以科技完全控制大自然者,因为自然环境并非只由我们任意处理的物质,而是造物主的奇妙化工,自身带有一个“法则”,指出其终向及其如何明智使用,而非任意滥用的准则。今日的民族发展备受损害,都是这些错误思想所导致。把大自然纯当作一些偶然事物的汇集,只会变成戕害自然环境的因由,甚至助长轻蔑人本性的行为。因为人的本性不仅是由物质,也是由精神组成,因而是富有意义的,且具有崇高的终向,这本性也规范文化。人透过文化给予自然环境一个诠释,并加以塑造;人负责地使用其自由而赋予这文化一个方向,使它符合伦理的规定。因此,促进人整体发展的计划,是不可以忽略其后代的,却应显示历代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公义,这又关系到不同的范畴:生态、法律、经济、政治和文化。[117]



49. 与今日环境保育有关的问题当中,能源问题亦该受到关注。一些国家、权力集团和企业,囤积非再生能源,此举对穷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。这些穷国既缺乏经济手段,去撷取现有的非再生能源,也无斥资作新能源研究的能力。把天然资源囤积起来,而且它们多次是取自穷国的,这成了剥削的源由,并引起国与国之间,以及国内的冲突。这些冲突往往发生于那些穷国的土地上,带来严重伤亡、破坏和进一步衰退。国际社会责无旁贷,要找出一些机制去规范非再生能源的开采,更要让穷国参与,好能一起策划未来。



在这方面,一个重新建立起来的团结互助,实有迫切的伦理需要,尤其在发展中的国家与那些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之间。[118] 科技发达的社会可以且必须降低他们对能源的内需,这可透过改变生产方式,也可透过提高人民对环保的意识。还有,今天我们可以改善能源效益,同时促进对新能源的研发。然而我们仍须重新分配世界能源,让缺乏这些能源的国家能加以取用。这些国家的未来命运,不能操纵于先到先得者或强国手上。



我们所面对的是重大的问题,要正视这些问题,各方必须负责地明认它们对下一代的影响,尤其是对穷国的许多年青人,他们“要求自己能有份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”。[119]



50. 这责任是全面的,因为这不仅涉及能源问题,而是整个受造界,我们不能令下一代承受一个欠缺能源的世界。人类固然可以负责地治理大地、保管它、利用它,并以新的方式和先进的科技来培植它(这原是合情合理的事),好使大地能合宜地容纳和供养世上的居民。地球上有足够的地方容纳每一个人:在那里,整个人类大家庭,借着大自然 ── 天主赐予其子女的礼物 ── 以及自己的工作和创新,应能找到有尊严地生活所需的资源。但我们应意识到这个重大责任:要把大地好好地交予下一代,让他们也能有尊严地在它内生活,并继续发展它。这要求我们“负责地考虑后,大家一起决定应采取的途径,以祈巩固人类与环境间的友善关系,这关系应反映出造物主的爱情,我们都是由祂而来,并朝着祂迈进”。[120] 我们仅希望国际社会和个别政府,能以有效的方法,遏止人们在运用环境资源时,作出对它有损害的行动。有关当局也必须设尽办法,务使取用公共环境资源所付出的经济及社会成本,能让人清楚透悉,并全由用者自付,而不是由别人或下一代负担:为了保护环境、资源和气候,所有国际领袖要采取共同行动,乐意表达出诚意,在工作里尊重法律及推动与全球最落后地区的团结互助。[121] 经济的最大本分之一,就是有效地善用资源,而非滥用,要谨记“效率”的概念并非与价值毫无关系的。



51. 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,影响着他对待自己的态度,反过来说,也是一样。这一事实叫今日社会认真检讨其生活方式,因为在世界多处地方,人们倾慕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,对这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祸害漠不关心。[122] 我们必须洗心革面,采取一种新生活方式,“以追求真、善、美,以及为共同的成长而与他人共融,作为决定消费选择、储蓄和投资的准绳”。[123] 每次违反团结互助和公民情谊,便会对环境造成伤害,就如同环境的恶化,到头来扰乱社会里的关系一样。尤其在我们这时代,大自然与社会文化的运作如此浑然一体,已成了几乎不可分的事实。土壤沙漠化和部分耕地生产力下降,都是因为当地居民贫乏和落后所带来的后果。这些居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一旦受到激励,大自然便获得保护。更何况许多自然资源受到战争的破坏!各民族内及民族之间的和平,能大大提高对大自然的保育。垄断资源,尤其食水,可以引发有关民族间的严重冲突。一个和平取用资源的协议,既能保障自然环境,同时还能保障有关社会的福祉。



教会对造物有一个责任,且要向公众重申这责任。教会这样做,不仅是要捍卫土壤、清水和空气,因为这些都是造物界给予众人的礼物。她尤其要保护人类免自趋灭亡。我们需有一个正确理解的所谓“人性生态”。大自然的衰落,事实上与那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,是息息相关的:人性生态 [124] 若在社会内获到尊重,环境生态也因而获益。正如人性美德是互相关连的,以致一个美德的缺失能连累别的美德,同样生态体系有赖一个计划,既要维护健康的社会生活,同时又要顾及与大自然间的关系。

运用经济来刺激或遏止某些行动来达致自然保育,是不足够的,即使透过一个适切的教育也是一样。这些固然是重要的方法,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的整体伦理操守。人若不尊重生命和自然死亡的权利,若操纵人类受孕、妊娠和出生,若牺牲人类胚胎来作研究,那么公众良心便会失去人性生态的观念,这样环境生态的观念也会一并荡然无存。我们要求下一代要尊重自然环境,然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法律,却无助他们尊重自己,那是很矛盾的事。大自然的课本是一致且不可分割的:它不但包括自然环境,还包括了生命、性、婚姻、家庭、社会关系:换言之,就是人性完整的发展。我们对环境应有的责任,与我们对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的责任,息息相关。我们不能只坚持其一,而践踏那另一个责任。这正是今日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一个极大的矛盾:它贬损人格、扰乱自然环境及破坏社会。



52. 真理和它所揭示的爱,不是我们能制造出来的:只能接受得来。它们最终的来源并非人类,而是身为真理和爱的天主。这原则对社会及发展极其重要,因为这二者皆不能由人制造出来;个人和民族的发展使命,并非来自纯人类的抉择,而是铭刻于一个计划中,这计划先我们而有,并构成我们各人应乐意接受的本分。这先于我们并构成我们的、永存的爱与真理,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善,以及什么才是我们的真正幸福。它给我们指出达至真正发展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