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  祥和

祥和一词是引自圣经,其原文Praütes(名词)或Praüs(形容词)是源于希腊文的圣经中。这个字显示耶稣的特征,故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分析。哲学家维根斯坦(Wittgenstein)说:「语言的界限反应个人的界限」。倘若在我的语言中,无法恰当的表示出这个字的意义,那么就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它的含义。在确认它的真义之后,我们便更认识耶稣基督。「祥和」描绘了基督及其生活的基本态度。
首先我们以其福八端的整体来体会祥和的意义。真福八端的每一端都相互关联,我们试着以八端为八个线条来画出耶稣的肖像,而每一线条试着以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同一的「祥和」,它们都显露了耶稣及信友的心性和生活态度。
真福八端及保禄所述说的神恩都概括了「祥和」的意义。保禄在迦拉达书信中写到:
「神恩的效果是:仁爱、喜乐、平安、忍耐、良善、温和、忠信、柔和、节制。」它们不是九种孤立的美德,而是对神恩的九种表达方法,这些方法就是基督徒的真正画像。
没有一个英文字能够表达Praütes,有些人译为温良、柔和、宽宏;有些人译为平安;其它的人译成谦逊、宽柔、端正、简朴、安详及宁静。在古希腊文中Praütes包含抚爱、呵护,但它确切的意义还是「心怀平静」。一个内心平静的人必会流露出祥和的气宇,他外在的高尚、祥和气质渊源于他的内心。祥和是一种理想,需要人内心的各种力量来实现。伯多禄鼓励信友说:「你们的装饰不应该是外面的发型、金饰或衣服的装束,而应是那藏于内心,基于不朽的温柔和宁静心神的人格:在天主前才是宝贵的。」(伯前三3~4)这宁静心神的人格与圣保禄所用的「穿上基督」两者与「祥和」都相互关联。
玛窦福音所提到的「耶稣荣进耶路撒冷」,呈现了祥和的真意,但我们仍须体会这句话的背景,才能完全了解它的意义。
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广大领土下,百姓获得食粮及娱乐,统治者为使百姓生活更愉快,还举行各种节庆。当战胜时,全罗马的人民与其统领下的人们,都热烈的欢迎及庆贺凯旋而归的将领。一个罗马士兵参与这欢庆场面,并见到皇帝赐予那些如神般的将领许多财富。
假如这士兵在耶路撒冷看到从橄榄山骑驴而来的「人」。群众挥动棕榈枝高喊欢迎,理所当然,他可体会到这种「祥和」的气氛与罗马人的盛会之间的对立关系。
默西亚是谦逊、温良的,他心怀平静,并请我们效法他「你们背起我的鈪,跟我学吧!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: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」(玛十一29)。唯有我们学会了祥和,我们才获享安息。
平静超越口舌的沉默。在聚会中,交谈突然静止,而大家都觉得尴尬,即表示内心的不平静。有些沉默含有审判责难他人的意味,如果我们长久不与他交谈,他所受到的伤害就更甚于言词的责备,而使我们的内心更不能获享平静。下面禅宗的故事使我们了解这个道理:
在大雨纷飞下,有二位僧人起程到另一佛寺,路上泥泞不堪。在崎曲的路旁伫立着一美貌的少女,身穿丝质和服、腰系宽带,手里撑着雨伞。谭僧立即明白:这少女想过马路,但她又怕衣服会被泥泞弄脏,所以谭僧上前抱起她,走过马路,再放她下来。二位僧人继续前行。另一僧人艾僧从那时起就不说一句话。当他们到达寺庙时,艾僧再不能保持沉默而说:「你所做的太危险了,为什么你要这么做?出家人应远离女色,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子。」谭僧说:「我把那少女留在那儿,而你仍带着她。」这证明艾僧内心不能平静而被扰乱了。
如果我们不学习沉默,我们就不会表示,而只是紧张地嘎嘎而语。另一方面,如果语言不能补助沉默,沉默就会今人慌张失措。郭蒂尼(Guardini)曾说:「沉默与交谈相辅相成。」唯有心灵的平静才能使言语和沉默达到完美的领域,故二者有着共通的根源。口头的平静只是心灵平静的前奏,而真正的平静在于一点也不顾虑自我,它使人体会到天主接纳我这样的人,并将自己托付于爱,在天主的临在中,安全地憩息着。
上主,我的心灵不知骄傲蛮横,
我的眼目不知高视逞能;
伟大惊人的事,我不想干,
超过能力的事,我不想办。
我只愿我的心灵,
得享平静与安宁;
就像断乳的幼儿,在他母亲的怀抱中,
我愿我的心灵在我内,与那幼儿相同。
以色列!请仰赖上主,
从现今一直到永久!(咏131)
回教徒认为当两个人开始相爱时,要不断地交谈,好使彼此不觉得难为情;而爱情茁长后,他们可以几小时不说一句话,他们知道,那时不能以言词表达最深的事实。他们的沉默显露出爱。我们对天主的关系也是同样的:假如我们与天主相处有家庭一般的气氛,我们用不着整天与祂谈话,而只要和祂在一起就行了。在天主的临在中,沉默乃是扎根于人心的平静,这即是「祥和」。由于这平静,我们才可开口说话而不破坏沉默。「耶稣来自沉默,沉默为其居所,他奋力去完成他的话m人却柑反,来自吵杂和烦恼,而致力于沉默是人的工作。」(包罗斯Ladislaus Boros. God is with us.)
有人说:「狂热的根源是怀疑,狂热者大声疾呼,尝试喊出内心的怀疑。」平静的沉默是有价值的,因为沉默比话语更能深刻地与他人接触;在沉默中,我们可聆听别人,而后反应及回答。「祥和」带给我们怀念、智慧、感受和同情,它的核心是信仰。信仰提供一个轻松的态度,使人知道天主爱了每一个人,更使人获得信心;借着信仰,人达到平静及憩息的境界,那就是真福八端所包含的祥和。
福音记载:「你们应当是成全的,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。」事实上这是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成全,它给人一种压迫感,福音就是要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福音要求我们改善自己,但面对福音时,人体会到以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福音的要求,这一切引领人们全仰仗天主的力量而不依赖个人的力量。天主与我们在一起时,一切便能完成,因此我们获享内心的平安。相反地,当我们照自己的方式去实行福音时,我们沮丧和自卑,取巧或自选福音中的某些偏爱的章节,那时我们逃避福音的要求,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,它将引领人步入歧途。
「祥和」令人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福音,负起自己的责任,同时体验到这负担是多么轻松,度福音生活,是多么的美好。非洲的妇女虽然头上顶着沉重的东西,但是她以技巧的方法平衡它,便能优美地走远路;如果她不能正确地顶着东西,既使走五十步,也会觉得背痛。相同的,对福音不正确地态度,就成为沉重的担子了,但我们正确地照着福音活时,
就确实快乐。「原来爱天主,就是遵守祂的诫命,而祂的诫命并不沉重」(若壹五3)。「祥和」使我们以天主为中心,视天主在我们之上,并知道天主是一切的敢发者,因此被动比主动更重要。祥和的人完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工作,同时付出许多时间去祈祷。他们怎么处理这种生活呢?他们内心平静,知道天主爱他们,因此不会顾虑自己;相反地,不重视天主的人,耗尽心力,不了解祥和教人脱离内心的衡突,他们信任自己的成就,强调自我,因而失败。对他们而言实现福音是不可能的。
「一只小鸟躺在地上,双脚上举,作擎天状。另一小鸟飞来问:『你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这样躺着?』『嗯!我一定得这样,我正举擎着天空!如果我放下腿来,天就会压下来,会压死全人类。』突然一片叶子由树上落下来,发出沙沙之声,惊动了小鸟。这小鸟就翻起身来飞走了,大空仍没有压下来。」这个禅宗的故事告诉我们,若是我们如同小鸟一样,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,天主不再是我们的焦点,我们不会祈祷,也就失去了心灵的平静。
祥和不是软弱、怯糯,只有坚强的人才可获得它。我们常常难以体会「祥和」中所包含的温和并含有坚强的力量。它不是无脊椎的温和、感情化的喜欢,或被动的肃静;相反地,「祥和」的力量,是恬逸的,不是我所能支配,而是天主支配的。可惜,我不敢完全投降于天主,故我的信德常是微弱的。
「初期教会中,基督徒意识到『祥和』的特性及力量,就是不自私。那时殉道者的新力量进入世界,他们颤抖,但仍屹立不移,彼此没有攻击,也不以虚荣或恶意贬抑他们的痛苦。为我们而言,能与真正良善的人相遇,是极大的幸福,那会影响我的一生。」(包罗斯)
祥和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,他不是一个悲观者。伯多禄曾说:「你们但要在心内尊崇基督为主;若有人询问你们心中所怀希望的理由,你们要时常准备答复,且要以温和、以敬畏之心答复,保持纯洁的良心」(伯前三15~16)。基督徒以「祥和」的态度来答复此召叫,并能有效地实现圣保禄的话:「你们中谁是有智慧,有见识的呢?让他用好的品行,彰显他的行为是出于智慧的温和‥‥至于从上而来的智慧,它首先是纯洁的,其次是和平的、宽仁的、柔顺的,满有仁慈和善果的,不偏不倚的,没有伪善的。」(雅三13~17)
祥和更甚于美德,它涵盖了基督所有的德能,虽不能翻译它,但在生活中使我学基督精神,并宏扬它。